6月13日,清晨的風帶著絲絲涼爽,在東城區(qū)祖師街道辦事處祖師社區(qū)靠近許州路的一棟民居里,剛剛清掃過臨街道路的陳保枝老人半躺在一張搖椅上閉目養(yǎng)神。旁邊的木凳上,一臺老式收音機正播放著豫劇曲目。
唱腔豪邁的豫劇、偶爾傳來的小孩兒歡笑聲,奏成了一曲幸福和諧的樂章。“人老了,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,一天心情都很好。”今年89歲的陳保枝樂呵呵地說,“沒有黨就沒有現(xiàn)在的我,感謝黨對我的關懷和照顧。我一直教育子女,要聽黨話、跟黨走。”
陳保枝家庭是2021年度市文明家庭。1934年,陳保枝出生在東城區(qū)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。1953年,年僅19歲的她擔任村婦女主任,全力帶領村民支持社會主義建設,以優(yōu)異表現(xiàn)成功入黨,并作為先進黨員代表出席了在武漢召開的中南局表彰大會。
“在我的記憶中,母親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。”陳保枝的大兒子宋國軍介紹,父親在中年時不幸突發(fā)腦出血離世,家里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地支撐。
“我們一共兄妹七人。印象最深刻的是,每次生產隊要收麥子的時候,母親就會在收割前一晚早早磨好鐮刀。”宋國軍回憶道,在那個勞動掙工分的年代,母親是有名的生產能手。“她總是帶頭干,干得好、干得快。”
對陳保枝的二兒子宋耀軍來說,那個時候,日子過得緊緊巴巴,但生活得堂堂正正。“我記得生產隊分菜的時候,隊里看我們家人多,就多分了幾棵白菜,母親卻退了回去。母親一直教導我們,要多想著為國家做點兒啥,不能占公家一分錢便宜!”
陳保枝的言傳身教,讓紅色的種子在這個家庭生根發(fā)芽。孩子長大后,她響應黨和國家的征兵號召,把三個兒子都送入部隊報效祖國。
受家庭熏陶,她的孩子深耕本職,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,讓陳保枝成為人們口中的“有福之人”。
“老太太的孩子都很有本事,但她不愿去城里跟孩子們住一起。每到周末,老人家門口停滿車輛,都是孝順的孩子們回來看她的!”祖師社區(qū)居民劉通說,陳保枝身體好,是出了名的“熱心腸”。社區(qū)臨街道路,老人義務打掃了多年。
“黨員要先人后己、先公后私。其實,只要人人多為他人著想,社會就一定會更好。我現(xiàn)在還能為大家干點兒事,心里高興得很。”已有70年黨齡的陳保枝講述著自己家庭的故事,心懷感恩、感慨萬千。(許廷合 張曉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