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秋雨潤物,情暖人心。
9月19日,在第25個“全民國防教育日”到來前夕,魏都區(qū)五一路街道光明社區(qū)會議室內(nèi)座無虛席。75歲的老媽媽擁軍志愿服務(wù)隊隊長陶翠羅走上講臺,用質(zhì)樸而深情的語言,將一段延續(xù)了35年的軍民魚水情娓娓道來。

“1990年3月5日,正是學雷鋒紀念日。”陶翠羅的聲音溫和而有力,將聽眾的思緒帶回到35年前的那個春天。當時,在袁雪云帶領(lǐng)下,她和幾位老姐妹前往附近部隊慰問,正遇上消防官兵進行爬云梯高強度訓練。戰(zhàn)士們身手矯健、動作迅捷,但作訓服上密密麻麻的膠布補丁,卻刺痛了老媽媽們的心。原來,由于訓練強度大,衣服磨損嚴重,這些不會針線活兒的年輕戰(zhàn)士只好拿鐵絲擰、用膠布粘,繼續(xù)堅持訓練。
“這些十八九歲的孩子,為守護許昌平安遠離父母,衣服破了都沒人縫,我們看在眼里、疼在心里。”陶翠羅說。就在當天,以袁雪云為首的老媽媽們當場商定,每月定時上門為官兵洗衣縫補,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。
一聲承諾,35載堅守。從此,每月23日,“老媽媽擁軍志愿服務(wù)隊”總會準時出現(xiàn)在軍營,拉著縫紉機,帶著洗衣粉、針線盒,為官兵清洗、縫補衣物。35年來,她們累計縫補衣服4萬余件,贈送鞋墊1.2萬余雙,還將自編自導的文藝節(jié)目送進軍營,用母親般的愛溫暖了一批又一批官兵。
“雖然年紀大了,但一說到部隊服務(wù),大家熱情比誰都高。”陶翠羅聲音有些哽咽。她動情地回憶,隊員史梅蘭雖患帕金森癥,仍堅持在病情較輕時一針一線納鞋墊,每年“八一”準時將心意送進部隊;有老媽媽腳崴了,腫得老高,卻執(zhí)意堅持,“不去心里不安”;93歲的袁雪云至今仍親手為戰(zhàn)士包粽子……
“我們只是做了一點兒小事,卻得到那么多支持。”陶翠羅說,35年來,服務(wù)隊從最初的4人發(fā)展到如今的60余人,平均年齡65歲,最大的93歲,最小的50歲,“還有很多不認識的好心人捐縫紉機、送愛心款。為什么?因為大家都把軍人當親人!”
陶翠羅表示,為戰(zhàn)士們服務(wù)永無止境。老媽媽擁軍志愿服務(wù)隊將秉承“小車不倒只管直推”的楊水才精神,持續(xù)走下去,“我們老了,還有子女接班,還有社會愛心人士接力,這根接力棒一定會代代傳下去!”

“老媽媽們35年的堅持,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國防教育課。”光明社區(qū)黨委書記魏夢婭感動地說,“就在剛才,一位愛心人士送來了200元捐款,委托我們一定要交到老媽媽手上。‘擁軍就是筑長城,愛軍就是愛國防’,我們要弘揚這份傳統(tǒng),共筑國防長城,為中國夢強軍夢貢獻力量。”
雨聲漸歇,宣講在全場持久的熱烈掌聲中落下帷幕。老媽媽們起身與居民們揮手道別。此時云開霧散,一縷陽光透過玻璃窗,照在她們銀白的發(fā)絲上,柔和而明亮,仿佛為這段延續(xù)了35年的軍民深情鍍上了金色的光輝。(許廷合 李旭光)